肝癌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5岁女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教育不同
TUhjnbcbe - 2023/8/14 20:14:00
北京医院治痤疮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01

你的生命自己来决定

年,美国。在一间充满公主气息的卧房里,5岁女孩朱莉安娜和她的妈妈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和死抉择的谈话。

妈妈:朱莉安娜,如果你在生病的话,医院还是留在家里呢?

朱莉安娜:医院。

妈妈:可是孩子,医院的话,你可能就会离开我们去天堂了。

朱莉安娜:我知道。

妈妈:你要知道孩子,爸爸妈妈现在还没办法和你一起去天堂,你要一个人自己先去。

朱莉安娜:妈妈别担心,上帝会照顾我的。

妈妈:医院,医生会帮你再好起来一些,你还可以再回到家里,再和我们多待一段时间。孩子,你要知道,医院能够帮助我们多点在一起的时间。

朱莉安娜:我知道。

妈妈已经泪流满面:对不起,朱莉安娜,我知道你不喜欢看到妈妈哭,你去了天堂以后我会非常想念你的。

朱莉安娜:没关系的妈妈,上帝会照顾我的,他在我的心里。

结束这段谈话的一年后,朱莉安娜因为再次感染细菌而发病,她的父母遵守之前的约定,朱莉安娜的主治医生也赞同这个决定:医院,而是在自己的公主房里,在父母的陪伴下,去了天堂,结束了短暂的人间之旅。

朱莉安娜在出生一年后就发现了患有罕见的遗传病: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这种疾病让朱莉安娜难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并且逐渐吞噬了她的其他器官,最为严重的就是呼吸系统,主治医生告诉她的父母,如果再经历这样一次抢救,也许能够再延长一些朱莉安娜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请他们决定是否放弃之后的治疗,于是,有了上面这段对话,朱莉安娜的父母让孩子自己来决定是否要放弃治疗。

看了这段对话,人们唏嘘不已,网友们在感叹病痛将一个5岁的孩子折磨得如此懂事之外,也对朱莉安娜父母的做法持赞同态度。自己的孩子即将离去,他们比任何人都悲伤,但是却能够和孩子一起尊重死亡,选择死亡放弃痛苦的治疗,更多展现了美国人正确的死亡观。而众多国内网友对于这种结束生命方式感到诧异,也表现出来我们国家在死亡教育上的极大缺憾。

02

亲人的死亡让人心生恐惧

许多孩子因为从小没有得到成人正确的死亡教育,身边如果有亲人离去,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极大缺陷,小彤的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外人看来,小彤待人热情,是个单纯可爱的女孩,可是小彤其实和家人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不是她不爱家人,相反她非常重视自己的父母,亲人,可是家人对于小彤这种爱的表达却趋之若鹜。

在小彤十二岁时,第一次看到亲人离世。

那一年,小彤那威严、霸气的爷爷突然间生病了,一向烟不离手的他得了肝癌。

从爷爷发病到去世,只有很短的几个月时间,可是,就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让十二岁的小彤知道了疾病的痛苦与猖狂。爷爷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从一名矍铄的老人变成了虚弱的需要靠着人扶持才能行走的病人,他已经无法完整的和小彤说一句话,起身就已经让他呼吸困难。

在最后的几天里,就连止疼药都无法抑制癌症的折磨,每次痛起来,爷爷就紧紧抓着床沿,牙关咯咯作响就成了家人的催泪剂。那一刻,没有人能分担爷爷的痛苦,亲人们只能是无声的哭泣,看着病魔就这样生生的带走了小彤的爷爷。

爷爷的离世,更像是解脱,在与病魔抗争无果的情况下,可能死亡是最好的解脱方式。

爷爷去世之后,原本看似和谐的家族开始走向了分崩离析,奶奶重男轻女,不待见小彤和妈妈,自然也就冷落了爸爸,于是,小彤就更少出现在了家族的年夜饭聚会上。当阖家团聚,爆竹声声震耳的喧嚣热闹,更加衬托出小彤一家四口的冷清与落寞。

极大的落差都是从爷爷死去的那一刻开始,这种认识让每次在祭拜爷爷的时候,小彤总是莫名就想到最后他苍白的脸,被痛苦紧缩的双眉,对于疾病的恐惧与死亡的决绝,在那时就埋藏在小彤心间。

小彤说,从那以后,父母要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小彤就非常紧张,没有经济来源的时候,小彤就会偷偷在半夜跪在地上,求上天保佑自己的父母长命百岁,甚至没到节日,她也会跟着妈妈到处去拜拜,这在当时同龄的小女孩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可是那时的小彤觉得,在死亡面前,人类能够做什么?没有任何抗争的能力,只能祈求神灵,不要让那可怕的疾病降临到亲人们身上。

这种对死亡、疾病的恐惧,在小彤工作后更加变本加厉。小彤在经济上独立之后,每年都要求父母要做体检,医院检查,这些要求让小彤的父母非常难以接受。老一辈觉得偶尔的头疼脑热随着年纪的增长是非常正常的,医院。

在双方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的时候,就经常发生争吵,渐渐的让小彤开始不愿回家。

我们总是恐惧死亡,我们总是逃避死亡。

小彤的做法在家人看来是太怕死了,可是从小彤的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小彤其实是在逃避死亡,对死亡极度的恐惧,不愿意再次面对,这是很多中国青少年都会有过的一段心路历程。

*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从我们的文化长河当中就可以发现,中国人对于死亡一直都很忌讳,并且伴有极大的恐惧成分在里面。古时对于死亡有多种叫法:驾崩、驾鹤归去、薨、没、卒、升天等等,无一例外直接回避了死。

03

为什么中国对死亡会如此惧怕?

从许多神话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死后人的去处,中国的地域范围似乎更加辽阔,人们对于死的恐惧,生的热爱,是有迹可循的。

古时候人们就希望能够得道升天,直接越过死的这个环节,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人最好的结果,或者是永生,像秦始皇一般不停追逐不死药,永远都不要死去,显然,历史很直接的拒绝了这种美好的期望。觉得自己无法去到天国,希望能够在死后得到一个好的轮回。担心自己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死后被惩罚。......

特别是传统观念严重老一辈,他们更加对死讳莫如深,因为这种不确定因素,让他们更加拒绝去讨论死亡,死后是什么样的?他们宁愿在心底是一个解不开的迷,也不愿去真正面对。在我们身边,大家都明白死是逃不开的一个自然法则循环,但是很少人愿意接受死亡,因为在成人眼里,死,是一种最悲惨的结束方式,活着终归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青少年大部分都被教育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好的,向上的一面;但同时这种强调生,忽视死的做法,死亡教育的严重缺乏,也让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在遇到阻碍、困难的时候格外悲观,甚至会消极的用死亡来结束自己面对的一切。

《狮子王》木法沙告诉辛巴:天上的星星就是那些死去的国王,他们一直在看着我们。当你找不到自己的时候,就抬头看看这些星星,它们会照耀着我们。

如果你已经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带着孩子去看这部影片,再听木法沙讲出这段话的时候,你会认同,对于一个5岁内的孩子,这个说法是对死亡教育最好的启蒙。

04、

如何做好家庭的死亡教育?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年就研究了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经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发展阶段,有差异的谈论死亡。并且将死亡教育划分了几个阶段:0-4岁,5-9岁,9-18岁。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会碰到亲戚的逝去,一个人的彻底消失,是孩子对于死亡最初的印象,而这个时候如何让孩子更加乐观、正确的认识死亡,重任在父母身上,并且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采用的方式都不同。

0-4岁孩子关于死亡认识的启蒙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事物的认识还是处于蒙昧状态,他们在成人影响下产生的一些看法、想法,都会极深的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并且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带着深深的烙印,这也就是3岁看到老的说法。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于死亡教育的方式,家长还是最好采用简单易懂、带点童话色彩的方式,比如死去的人会变成星星陪伴着我们,去出差了,去天堂了......这些说法都是对4岁以内孩子对死亡认识最好的指引,让他们不要产生死亡会永远带走一个人的恐惧。

5-9岁孩子的死亡教育

到了5岁以上,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还是比较片面的,还需要家长更多的指引。这个阶段父母在解释死亡的时候,不能粗暴简单的告诉孩子:没了,不要提了,5岁以上的孩子,家长侧重点应该是告诉孩子避免死亡的方式,比如如何避免意外死亡,有哪些意外会轻易夺走生命。

除此之外,父母也应该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安排一些性教育启蒙,告诉孩子生命的起源,发展,消亡的过程,通过科普的方式直观的让孩子认识到死亡。

解惑,是这个阶段父母最该重视的方面。

到了孩子9岁以后,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获得信息的渠道,对于死亡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表率作用更为重要,通过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正能量,遇到困难,寻找方法和解决困难远比死来得更容易,减轻这个阶段孩子厌世情绪的产生是重中之重。

没有人能记得你,你就会永远死亡,不管在哪个世界里,都不会有你!

借用动漫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一句作为结尾,希望孩子们能够懂得,死并不可怕,做有意义的事,让爱你的人记住你,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

聪明的父母都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5岁女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教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