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当“病症”本身是一种保护,治好等于让一个人裸奔
Kf03mXLrtdr - 2020/1/26 10:31:0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有读者曾提出建议说:“你们写的文章,确实告诉了我很多境况是怎么造成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可是,知道了这些,我还是改变不了。要是能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怎么办”,的确像是一剂定心丸。我体会了一下,如果有人在我处在煎熬时,来一剂“怎么办”的良方即可药到病除,我恐怕也会迫不及待地一饮而尽。  但很显然,这样的良方,并不存在。  1.  “怎么办”的背后其实是“为什么办不到?”  那么,精神分析对“怎么办”,究竟是怎么办的?  如同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要问诊、检查,找到病灶原因,对症下药,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去探究形成你当下病症的根源、看到症状的背后是什么动力,以及为什么会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当我们看到是什么和为什么,接下来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就是曾奇峰老师的“曾氏三部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在这个三部曲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比分别为:是什么70%;为什么20%;而怎么办,只占到10%。  无论是很多心理科普文章,还是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咨询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要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  但是,似乎在进行了三部曲的90%之后,对于最终那个占比最少的10%,还是拦住了很多人的脚步。我们不断学习、培训、做体验、每天关注各种心理科普文章,甚至去结交新朋友尝试新的关系体验……可是搞完一圈下来,却发现:  精神分析有时候是很好玩,一针见血、醍醐灌顶,让人大呼“过瘾”;总说看见即有了改变疗愈的可能,但我好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使知道了,也做不到。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个拷问灵*的终极问题:“我究竟该怎么办?”  如此看来,在大家所问的“怎么办”的白癜风怎么治疗比较好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我为什么办不到”的问题。  2.  是什么让我们“办不到”?  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为何却仍旧无法做到改变疗愈?有几种可能:  ? 当我改变 我就变得不是我了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享受,哪怕这种享受会为其带来伤害,但改变仍旧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我和最初的原始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尽管这个关系本身可能就是痛苦的源泉  这种境况下的改变,往往会对抗一个人的本能冲动。祖师爷弗洛伊德有言:“你可以想象,一个本能过程在几十年里总是沿着特定的道路行进,突然被要求走一条刚刚给他打开的新道路,面对这一情况可能会有多么困难。”  这就如同,一个人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走了几十年,突然让他走上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他会有一种“自己不是自己”了的惶恐感。  这种无法驾驭的惶恐感,会驱使一个人继续回到原来崎岖的小路上。  ? 如果我变好了 会觉得不好意思  当一个人让自己变得不再痛苦、变得舒服愉悦,变得比别人过得更好更舒服,很可能会产生道德上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使得潜意识会阻挡一个人去变好。  这种内疚感,一方面可能来自社会文化中道德感的打压:吃苦是光荣,享乐是堕落。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这是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诱惑。  另一方面,这个内疚感也可能源自一个人已经内化了的批判的甚至是虐待形象的超我。一旦一个人变得更好,便会受到这个内化的超我形象的打压和惩罚。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没有了这些痛苦折磨自己,我会觉得不好意思了。享乐是对原始客体的背叛,我要继续承担这些痛苦,是不可以的。  ?当病症本身是一种保护  治好等于让一个人裸奔   这个指的是,一个人的疾病或者症状本身,就是用来解决痛苦的内在精神冲突所得到的结果。这也是一个人在保护自己免于受到能够意识到的烦恼和痛苦的最后手段。  就像是当一个人面临创伤性事件时,或许会变得麻木、抑郁、精神不振等等。这些症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他暂时回避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让他不至于被击垮。如果我们急于去改变他,让他恢复原来的样子,可想而知,这个人不但要面临事件本身的冲击,还要面临身边人带来的压力。  摄影/John Crawford  所以,一旦要将这些不好的表现症状消除,这个人就要赤裸裸地直面痛苦的一切。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于这样的境地,潜意识也会阻止一个人作出这样的选择。  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维持使用这样的“保护”方式,则会引发更大的问题,会成为“办不到”的阻碍,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干预了。  ? 当可以从病症中获益 便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好处  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指的是一个人可以从病症中获得一系列好处和满足。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戒烟何其之难。因为吸烟所带来的快感,让人欲罢不能。而通过吸烟,对自己身体造成损害,也等于实现了自我攻击,完成了对自我的惩罚的满足。  再如: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如果不和谐,孩子往往会生病或学习出状况。这个时候,夫妻矛盾就会被搁置,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从这些病症中获得的好处就是让爸爸妈妈不再吵架。  当面对病症这么多“好处”的时候,一个人也是不愿意轻易就放弃的。  ?我要再次经历过去以达成改变目标  尽管每个人都在意识层面想要做出改变,却又会在无意识中将过往情境中的关系体验转移到当下与他人的关系中,用过去同样的方式处理当下相似的情境。  例如: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有过不断与母亲分离的经历,那么在他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对过深的关系产生恐惧。一旦觉察到关系靠近,就会搞一些事情破坏掉这段关系。  当一个人这样做时,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免于激活那些创伤的分离体验。另一方面,这么做也有一种期待在里面:以当下再次经历的方式代替过去的经历,自己有可能会改变结果,以征服那些过往不好的记忆。  但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过去的结果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期待。但这份期待却也驱使一个人不断想要再次回到过去经历过往。  以上,都有可能是让我们“办不到”的原因。  3.  “怎么办” 是一个“办”的过程  说完了“办不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大家可能还是要问:“怎么办?”  “怎么办”,是一个“办”的过程。  之前曾看到过不知哪位高人写的一篇有意思的短文,叫做《自传五章》,用来描述这个“办”的过程再怕是也合适不过了。这篇短文是这样的:  第一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掉进洞里,不知所措,绝望无助。这不是我的错!不管怎样,反正要想办法爬出去!  第二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假装没有看见,再次掉进洞里。我根本不相信,自己居然掉进同一个洞里!但这不是我的错!我要多花点时间爬出去。  第三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看见洞在那里,还是掉了进去。习惯使然!我睁大双眼,知道自己掉进洞里,但这不是我的错!我马上就爬出去。  第四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绕洞而行。  第五章:我走在另一条路上。  就像那个早已知道的洞,我们总要经历几次又掉进洞里的过程,才会走到另一条路上。也正是一次次地掉进洞里,让我们急于寻找一个“怎么办”的答案。  怎么办,就是一个在探究了“是什么”、“为什么”之后,在不断的觉察、反思中,对于要不要再一次掉进洞里,所做出判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前文所描述的几点,正是关于为什么我们总会掉进同一个洞里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探究。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几番倒退、曲折的。因为,经由觉察和反思所带来的新体验,也是需要经历不断地反复和巩固,才能替代过去旧的、不再合适的经验。  而经由这个过程,我们也得以经历和体验到“怎么办”这个“办”的过程本身。  4.  不要执着于问一个“怎么办”的答案  最后,要告诉大家一个有些悖论的真相:当一个人越表现得想治好自己,就越治不好。  因为自我会把康复本身看作一个新的危险,当我们想彻底的治好自己,也等于杀死过去的那个自己。  当我们执着于问“怎么办”时,其实也是想要借别人之手杀死自己,而潜意识同样会做出疯狂的反抗。  所以,不要执着于去问一个“怎么办”的答案,我们不妨对自己的病症好一点,不要总是急着用“怎么办”去干掉它们。  而当你处在探寻“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中时,恭喜你,已经走在了“正在办”的路上。  作者:包俊君  二级心理咨询师 第二季传播师计划学员。坚信拨开乌云与迷雾,穿透而来的阳光才最能温暖治愈。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病症”本身是一种保护,治好等于让一个人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