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第二大负担,每年有85万多新发病例,78万多例患者死亡;而我国则是肝癌高发国家,全球每年新发肝癌和死亡病例的55%集中在我国。由于起病隐匿,早诊困难,进展迅速,我国肝癌患者(包含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胆管癌等)初诊时常为中晚期,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仅能接受局部治疗、系统治疗以及支持对症治疗,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复发率高,生存状况堪忧。9月20日,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拉开帷幕,会上,国内外临床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学术研究进展,共谱肿瘤治疗未来蓝图。肝癌领域知名专家周俭教授、徐建明教授、司同国教授、余文昌教授和段华新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对我国晚期肝癌的治疗瓶颈和未来方向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徐建明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第医院
周俭教授
医院
司同国教授
医院
余文昌教授
医院
段华新教授
医院
目前我国肝癌的诊治存在哪些难点?
徐建明教授:目前我国肝癌治疗的难点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这是由于我国90%以上的肝癌患者有合并乙肝和肝硬化病史,肝功能不好,因此需要治疗药物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国国产分子靶向药物未来在肝癌的治疗当中能发挥何种作用?
徐建明教授:包括阿帕替尼在内的抗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未来在肝癌领域一定会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看来,阿帕替尼和PD-1联合用于肝癌治疗的疗效非常好,很多患者的疾病缓解期甚至可以超过1年。未来阿帕替尼应该更多尝试和PD-1/PD-L1的联合使用。
您是否认为阿帕替尼和PD1/PD-L1单抗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徐建明教授:肝癌的血供非常丰富,而血管的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关系密切。如果人体内VEGF水平很高,就形成了对免疫非常不利的微环境,例如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大量生长和成熟,而对杀伤性T细胞怎会产生抑制作用。正因为如此,如果能够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将VEGF水平下调,则有利于PD-1/PD-L1发挥作用,也就是发挥了协同作用。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诊疗难点?
周俭教授: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意味着患者已经进入肝癌晚期,治疗起来相对棘手,对此类患者,国内外的诊疗指南均不推荐手术治疗,然而在我们的临床时间当中,仍然有少部分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甚至经过手术切除联合术后介入、化疗等综合措施治疗以后,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26%左右。
司同国教授: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针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如果不进行干预的话,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3个多月。目前包括手术、放疗、粒子植入以及介入在内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改善VP1、VP2患者的生存期,但是对于累及门静脉主干的VP3患者生存期没有显著延长,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也是临床真正最棘手的问题。
余文昌教授:从年卫计委公布的原发性肝癌分期及诊疗路线图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属于3A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期肝癌。治疗手段一般是局部联合全身治疗,虽然对生存期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但离医患双方的预期差距都还很大,这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请您介绍一下正在进行的阿帕替尼用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的临床研究,展望阿帕替尼应用的前景
周俭教授:我们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是在手术切除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后的肝癌患者中评估阿帕替尼预防复发转移的疗效。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非常容易复发,因此需要阿帕替尼等系统治疗手段来消灭肿瘤的“残余部队”。如果目前进行的II期临床研究能够得到阳性结果,未来会扩大样本量,并且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阿帕替尼用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后辅助治疗的可行性,造福肝癌患者。
司同国教授:我们尝试将阿帕替尼用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治疗,并观察到了较好的疗效,我们中心今年开展了一项对25例的匹配性回顾研究,结果发现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癌栓的控制率可以达到46%,证实阿帕替尼对肿瘤本身以及癌栓都能实现较好的控制,其是否能延长患者的生存,还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
事实上,TACE联合靶向治疗就是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可供选择的靶向药物还非常有限,从我们的回顾性研究数据来看,对于癌栓累及门静脉主干的这部分肝癌患者,阿帕替尼治疗可能更具优势,并且此类患者恰恰是其他靶向药物并没有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