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前列[1]。肝癌的重要特性是易发生侵袭和转移,其侵袭部位、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最常见的肝癌转移部位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肝内转移
肝癌首先发生的一定是肝内转移,转移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随肝内细支血管转移、播散转移等等。例如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临床上常表现为单发的肝癌在一段时间后转变为多发的癌肿。其中,肿瘤侵及门静脉干支后果较为严重,所有腹腔内脏包括食管、胃肠、脾脏、胆囊和胰腺的血液最终都会汇入门静脉中,门静脉直接导入肝脏之中,转移生成的癌栓可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加重癌性腹水。
二、肺转移
除了在肝内部进行转移之外,癌细胞还经常跑到其他器官“捣蛋”,这是因为癌细胞具有迁移性,易于从癌肿上脱落,导致癌细胞发生转移。
当癌肿在肝内生长变大,侵犯到肝静脉后,会破坏血管的基底层也就是使血管“破损”,部分脱落的癌细胞随肝静脉的血流被带进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是全身静脉血回流到心脏的主干道之一,回心之路血流湍急,癌细胞难以着床生长。直到心脏把收集到的静脉血再次泵入肺动脉直至最终到达肺毛细血管网,此时,血流缓慢,还有独特的凝固—纤溶活性,大大方便了癌细胞着床生长,便捷的气体交换更是带来了充足的氧气供应,因此,肺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占肝外转移的39.5%~53.8%[2,3]。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旦发生肺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而且这类患者临床上处理很棘手。
肝癌出现肺转移后,患者的症状与转移灶的位置及大小有关,当转移灶较小且位置处于肺部周边,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如果转移灶偏大且靠近肺中央,可对气管造成压迫,导致患者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甚至咯血等症状。
肺部外科手术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的局部控制率和疗效均有明显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在积极控制肝内病灶和严格把握各种治疗技术的适应征的前提下,依据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原发病灶和肺部继发性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等差异选择治疗方案。此外,单一的治疗模式不适合所有患者,必须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联合多种方式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
三、淋巴转移
肝癌淋巴结转移是除肺转移外第二常见的肝外转移途径,常见于肝门淋巴结及腹腔途径。虽然肝癌是血供丰富的肿瘤,但在肝癌组织中亦存在大量的淋巴管增生及扩张,且其分布贯穿整个肿瘤组织,淋巴管的数量多少与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呈正相关,淋巴管的内皮细胞表达一种叫做趋化因子的信号分子,对肿瘤细胞而言是“甜美的呼唤”,促使肿瘤向淋巴结转移。
临床研究发现,肝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生存期及预后明显比无淋巴结转移病人差,且可观察到有些病人肝切除术后无肝脏肿瘤复发,但死于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即使在肝癌肝移植的病人中也会出现移植肝正常但很快因淋巴结转移而死亡的案例。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肝癌根除手术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目前仍无定论。有研究人员指出,即使行肝切除与淋巴结清扫,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病人的预后仍极差,且肝硬化病人淋巴结清扫太彻底,会破坏肝周门静脉系统侧支,减少肝脏血供,增加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因此,术前、术中确定肝癌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肝癌病人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大部分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介入、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和射频治疗均不适宜,只能采用外放射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方法。
四、肾上腺转移
肾上腺是人体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4],肾上腺转移癌部位隐匿,大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亦无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因此常常被忽视。对于初诊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应当把肾上腺区的影像学检查作为首选项目,而对于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治疗后的随访检查,也应当包括双侧肾上腺区的影像检查。
对于肝癌肾上腺转移的治疗,如若有条件手术切除,采取外科治疗效果最好。对于原发性肿瘤己无法完全切除或己有多处转移的患者,己丧失手术机会,应争取行放、化疗免疫治疗,并通过适当的姑息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脑转移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有文献报道,0.28%~0.9%的肝癌患者会发生脑转移,常伴有颅外其他部位转移灶,以肺转移多见。由于肿瘤血供丰富且肝癌终末期患者凝血功能差,肝细胞癌患者常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表现,如感觉定位与感觉区别的能力丧失,不能辨别形体,有感觉性共济失调,伴肌张力减退、肌肉萎缩和触觉不注意症,也可有幻视、复视、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病情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治疗方法多选用放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温馨提示:如果您想与互助君或更多觅友进行交流,可添加肝癌互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