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对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再传捷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1赵家*团队研究项目“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害及干预”属临床医学内科学内分泌系统疾病领域,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开展了十余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创新性提出促甲状腺激素直接调控脂质代谢的理论,明确了亚甲减引起靶器官损害的关键机制,为精准诊疗提供了依据;制定了亚甲减早期干预对策,建立了我国妊娠期亚甲减诊断和筛查标准,减少了漏诊漏治。成果被纳入中国版《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版欧洲甲状腺学会《妊娠期妇女和儿童亚临床甲减处理指南》、版美国甲状腺学会《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等多部指南,在全国超过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年TSH被国家卫计委列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张福仁团队荣获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其研究项目为“消除麻风危害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这是继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后,在消除麻风危害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该项目围绕制约消除麻风危害的瓶颈,历时10余年的科技攻关,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一是发现氨苯砜综合征风险因子HLA-B*13:01并及时转化为应用技术(图1),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使氨苯砜综合征的发生率由3.1%降为0,消除了这一危害患者生命的综合征的发生;二是基于发现的麻风风险位点,创建了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图2),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大规模的麻风高危个体筛选、亚临床患者确诊的策略;三是成功建立麻风分枝杆菌检测新技术并推广至临床应用(图3),有效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实现麻风精准诊断,降低畸残率。上述重大技术突破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篇,其中SCI收录24篇,代表作以论著形式发表于《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高影响因子期刊。
图1:氨苯砜综合征(DHS)风险位点
检测试剂盒
图2:基于风险因子的遗传风险评分
在麻风患者和健康对照中的
分布及ROC曲线图
图3:麻风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以及近年来山东省麻风
新发病例及畸残率
3杨明团队、赵磊团队分别荣获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项目为“基于分子分型的肺癌精准治疗相关技术研创及应用”、“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转移相关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基于分子分型的肺癌精准治疗相关技术研创及应用”项目取得了多项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一是发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敏感及耐药关键基因和血清代谢物指纹图谱,可用于患者预后判断,提高临床疗效。二是阐明胸部放疗对小细胞肺癌的重要临床价值并系统鉴定了放疗副反应分子标志物,独创的放射性肺损伤基因预测模型,改变了国际上以临床参数预测放射性损伤的传统观念。三是揭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差异及免疫检查点基因导致肺癌易感性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该项目成果在医院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转移相关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从“同时性肝转移”入手,通过六年间对超过四千例新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与传统观念相反,这些患者发生肝转移的风险较其他结直肠癌患者显著增加。通过进一步扩大病例至七千余例,又发现了乙肝e抗原阳性(即俗称的“大三阳”)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风险。结合上述发现,通过抗病*治疗达到e抗原血清学转化,就有可能降低这些患者的肝转移风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发现有望整体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这些科技成果彰显了他们精湛的技艺、崇高的医德,有更高的追求,才能有更好的成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不断奋斗,创造更多辉煌,是每一个学医人矢志不移的追求。
来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往期精彩回顾
真棒!山东大学获27项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省属高校首位!山理工获9项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山东农大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