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沥血披肝倾情满腔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
TUhjnbcbe - 2020/9/24 10:54:00

史颖弘博士,这位跻身中国肝癌研究领域最优秀专家群的人物,却很年轻。他是一位刚满40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皮肤白皙、满脸善意。

上海枫林路,医院。院内一座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彰显着它厚重的历史。这座成立于医院,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医院,也是上海医院。

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颇有医院工作,并且成为中国肝癌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史颖弘靠的不是运气,每一步的成功都是用汗水和心血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翻开《新华字典》,颖有才能出众的意思,弘有宽阔、广大的意思,颖弘二字似有气度恢弘、脱颖而出之意。显然,这是史颖弘父母对他寄予的厚望。事实上,史颖弘确实名不虚传。勤奋刻苦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工作、呕心沥血的研究……这些都是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阶梯。

背下十余本外科书的“狂人”

史颖弘是地道的宜兴西乡人。年,他出生在徐舍潘家坝。这个紧靠溧阳的村庄,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村级经济比较薄弱,常被称为宜兴的“大西北”。史颖弘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虽然无法给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依然为孩子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无论是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还是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于是,史颖弘理所当然地成了村里的高材生。

上大学,走出农村,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史颖弘的人生规划里,这是早就明确了的。

“我报考医学院是高三班主任的建议。”史颖弘说,每当回想起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情景,他就特别感谢那位建议他走上学医之路的老师。

其实,史颖弘的个性很有特点,一来是静,二来是稳。他不是那种能够滔滔不绝侃大山的人,讲话总是寥寥数语,但这三言两语总是言简意赅,往往切中要害,这样的性格从事学术工作,那就是先天优势。

高中毕业的时候,史颖弘是无法自己体会这些的,幸好有人帮他考虑到了,而且给了他建议。报考医学院,做一个学术型的专业人才,这是老师给他的建议。老师对他性格的分析,也让史颖弘看清了自己。这一年,他顺利地被湖南医科大学录取,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临床医学常被列入最难学的专业之一,在互联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一堆医学院学生的抱怨。但是当史颖弘回忆起大学时光时,他却像是患了选择性失忆一般,那些刻苦钻研的岁月似乎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做医生就要做外科医生!”自从决定走上救死扶伤的道路,史颖弘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但真正开窍,或许是在湖南医院见习时。

湖南医大附二院的那位见习指导老师是以严格著称的,对前来见习的学生,他总是时不时地抛出问题来考察。清晨查房时,老师经常以某一患者的情况为案例,请见习的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涉及发病原理、临床病症、治疗方法、用药剂量等各个方面。这也迫使史颖弘每天都要重新复习一下临床医学的教科书。带着疑问重新温习,史颖弘才发现,原来自己之前忽略了很多细节,一些貌似陌生的内容,其实都能在书本上找到详尽的答案。相比之下,自己的一些医学用语显得不够规范,也不够精练。

为了能够尽快缩短差距,史颖弘作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决定——背外科书。

这个决定说起来简单,但要付诸行动却需要毅力和勇气。史颖弘所说的外科书,并不是一本两本,而是厚厚的一摞,书里不但满是专业术语,遣词造句也是讲究规范的。只要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背书的难度。

把书背下来,是史颖弘给自己出的难题,也是逼自己更深入地走进医学天地的狠招。但是,把整本整本的书“吞”进肚子后,史颖弘居然真的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由于背书过程中夯实了基本功,让他对很多病症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对临床工作很有帮助。

年,大学毕业后,史颖弘成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年,他再次回到校园,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外科学硕士和博士。

重回校园,史颖弘再一次全身心投入,不过这次,他的目标更为具体,因为他已经有了主攻方向——肝胆外科。从那时起,史颖弘的事业就与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肝癌联系在了一起。

在手术台和实验室之间切换状态的“铁人”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承担着消化、解*、分泌等重要功能。然而,肝癌,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人生命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感染者,我国就占了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0万的速度不断增长着。今年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癌症报告》显示,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肝癌的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攻克肝癌,已经成为我国卫生部确立的重点课题之一。

作为一个肝癌研究专家,史颖弘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肝癌研究上。至年,史颖弘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学习,从事肿瘤凋亡、自噬等分子机制与肝癌转移的相关研究。年,他又赴中国台湾长庚医学院进行活体肝移植、肝癌诊疗的临床与基础合作研究。长期的驻外学习,让他对肝癌研究和诊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美国学习期间,他也掌握了一整套相对于国内更为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并且能够自如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和诊疗工作中来。

史颖弘说,在临床应用研究中,手术台是发现问题的地方,也是新技术得以使用的地方,而实验室则是解决问题、发现新技术的地方,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所以,他一直坚持在实验室、门诊室和手术台之间变换着工作。

近年来,史颖弘一直以原发性肝癌的复发转移分子机制为研究重点,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及自体吞噬调控机制的紊乱在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相关的调控信号通路及重要的调控分子。他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教育部“新教师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他还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卫生部科技重大专项、专项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他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耗在实验室里,那些用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几乎快要成为他的宠物了。

在科研工作之外,史颖弘还有繁重的临床工作,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很满。除了每周四、周五各半天的门诊时间外,他每年还要做近台手术。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做一台手术的密度,让史颖弘的工作量一直处于满负荷状态。

史颖弘带教的学生,博士研究生刘为仁说,史颖弘总是在实验室和手术室之间切换着状态,每一边的工作都足以让一个人头昏脑涨,但他却能应对自如,且精神饱满,是他们这些学生眼中的“铁人”。

史颖弘的付出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以肝癌门静脉癌栓为例,过去这类患者几乎被宣判“死刑”,生存率是零。为何门静脉发生肿瘤癌变,患者就失去了生的转机?有没有可能让门静脉这个肝脏的“闸门”恢复功能?带着这一串问题,史颖弘在他的导师、国际知名肝癌专家樊嘉教授的带领下,和他的工作团队在一次次摸索中,尝试术后在门静脉处安置“泵”,并持续注入肝素及化疗药物,令原本奄奄一息的肝脏起死回生;对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他们则通过介入治疗结合门静脉介入置“泵”并实行放疗。通过上述疗法,患者三年生存率从0升至26%,五年生存率则达到10%。这一成果,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作为主要参与者,他于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和年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他也是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移植学组委员。《BMCGastroenterology》《BMCCancer》等国际知名SCI医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

和病人交心的“友人”

在百度上键入“史颖弘”三个字进行搜索,很快就能搜到一个史颖弘的个人网页,那是专门为外地病患进行在线咨询和问诊服务的网页。在网站的网友留言栏里,满屏都是病友们的感谢信:

“史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精心制订治疗方案,严谨认真,值得信赖!希望中国有更多这样的好医生!”“史教授您医术高超、德艺双馨!我们敬佩您!我代表全家人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是您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我们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您的高尚医德!”……

这样的感谢信让人心中暖暖的,病人对史颖弘的信任和感谢在这些信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样一个医患关系敏感的大环境下,能够感受到如此真挚的医患深情,当真不是一件易事。

史颖弘说,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找到他时,都已是重症。他们经受着身体上的伤痛和心理上的痛苦,他们的家人也在不安和恐惧中度过着每一天。这样的病患,对生命有着最本真的崇敬。对于这样的病人,史颖弘总是用两种身份与他们相处。一种是朋友,从关心病人心理的角度,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让他们从恐惧和悲观中走出来,用比较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另一种则是医生,从专业角度,为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理性分析,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患者与肝癌病魔的缠斗,指望以一场手术来了结并不容易。肝癌有极高的复发率。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术后5年复发的概率约为40%,“大肝癌”更高,概率在60%到80%。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最重要因素。69岁的老林就是这样一位频频被肝癌骚扰的患者。

去年,老林在身体检查中发现,肝癌再次复发。为了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老林走访了国内许多肝癌专家,但由于此前已经做了七次手术,手术风险极大,没有一位专家愿意为他冒这个风险。即使在香港,他也碰了壁。老林找到了史颖弘,在做了详细检查后,史颖弘于去年12月为他做了第八次手术,切除了老林肝脏和膈肌上的癌细胞,并为他做了详细的术后放疗范围标记病例,让他在做放化疗时,可以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老林术后恢复得很好,不但没有复发,而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他也由此成了史颖弘的好朋友。遇到熟人,老林总是乐呵呵地介绍说:“这是全中国最好的医生!”

从病人变成朋友,在史颖弘的生活里,这样的人有许多。史颖弘说,医院工作至今,没有发生过一例医患纠纷,这就是用心交流、真诚沟通的结果。

用执着和坚毅换回成功,用真心和真情换回理解。或许,这就是史颖弘的成功之道。

史颖弘,医学博士。至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从事肿瘤细胞死亡与肝癌转移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医院肝移植中心进行活体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已参加肝脏切除手术余例次,主要参与肝脏移植余例,活体肝移植30余例,其中包括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等。在肝癌的外科综合治疗、术后转移复发的防治、肝移植外科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肝癌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年荣获第四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称号。近年来,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赢得国际同行的赞誉。

摄影:蒋瑜(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沥血披肝倾情满腔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