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肿瘤基因检测及癌症早筛赛道企业和瑞基因宣布推出多癌种早筛产品“全思宁”,其基于和瑞基因原研HIFI技术体系开发,一次性可准筛查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在内的6大中国高危高发癌症,达到灵敏度87.58%、特异性99.09%、溯源准确性82%。
据悉,“全思宁”是目前全球首个采用游离DNA(cfDNA)多维度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的多癌种早筛产品,该技术相较其他技术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捕捉癌症早期信号,降低因个体化及不同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差异导致的漏检。
此外,“全思宁”基于和瑞基因自主研发的HIFI技术体系开发而来,HIFI技术体系能够自我迭代优化,不断优化性能、降低产品研发和检测服务成本,使得多癌种早筛技术成本可控、价格可及。
据和瑞基因CEO周珺介绍,上述癌种是中国最高危、死亡率最高的6个癌种,覆盖了60%的中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其中一些肿瘤在到目前都没有好的筛查方案,这是和瑞基因选择的核心思路和策略;再往后,经过未来3-5年的时间公司会逐步从60%提高到80%乃至90%以上的肿瘤患者。
谈及多癌种早筛的价值,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指出,肿瘤有种,不可能针对这些肿瘤开发出个产品,“让大家每次都去抽一管血检测,这是不现实的”,最有可能打通从筛查到诊断路径的就是能实现一管血逐步做多个癌种,甚至覆盖绝大部分中国的高危高发肿瘤,这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标志性事件。
肿瘤早筛的价值不言而喻,伴随着行业需求爆发的还有政策端的鼓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机会性筛查,计划到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提高5年生存率,减轻个人、社会负担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筛查手段皆不同程度的面临: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依从性低、可及性不足等问题。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也表示,要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开展包括肿瘤在内的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基于NGS平台的创新液体活检技术极大提升了早期癌症发现的可能性,它能为癌症早期患者争取更大的临床干预窗口期、提高生存率。
在此之前,和瑞基因还曾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单癌种产品“莱思宁”,这是公司第一个基于NGS技术的肿瘤早筛产品,也是始于超大队列前瞻临床研究的肝癌早筛产品。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发布了首个《中国肝癌早筛策略专家共识》,“莱思宁”被纳入肝癌早筛“金字塔”模式,通过该模式初筛、精筛、早诊,逐层富集浓缩风险人群,最终提高早期肝癌检出效率。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