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从来就不是
TUhjnbcbe - 2024/10/1 16:50:00

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与姑息治疗

其实,将“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翻译成“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其实并不贴切,翻成“有时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或许更好一些。

在医学上,根据目的性不同,临床治疗可以分为对因治疗(Causetreatment)、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与姑息治疗(palliativetreatment)。

所谓对因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导致疾病原因的治疗,目标是治愈(Cure)疾病。

比如,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使用青霉素杀灭细菌,就可以将肺炎完全治愈。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疾病的症状采取的治疗,目标是缓解(Relieve)病人的不适。比如,针对肺炎病人出现的发烧、咳嗽症状,给予退烧、止咳药,就属于对症治疗。

姑息治疗则是对于没有治愈希望,或者患者主动放弃对因治疗后,仅仅采取针对症状的治疗,目的并不是治愈疾病,仅仅是缓解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也就是说,治疗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安慰病人。比如,对于失去治愈机会的晚期肝癌病人,通过腹腔内注射抗癌化疗药物缓解腹水减轻病人的痛苦,就属于姑息治疗。与姑息治疗不同的是,给发生癌痛的晚期癌症病人使用吗啡等可成瘾的止痛药,让病人获得舒服一些,则属于临终关怀范畴,是更典型的安慰性治疗。

“没有医学的年代”,没有“治愈”

如果单纯就药物治疗来说,我们可以以年为界限,将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分成两个阶段。

在之前,“没有医学的年代”,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治愈疾病的对因治疗药物,除了奎宁。

不仅如此,甚至连可以真正有效缓解症状的药物也没有,除了吗啡和阿司匹林。

而且,尽管阿司匹林于年上市,但真正地进入临床使用也已经跨入20世纪。

也就是说,年之前,那个“没有医学的年代”,人类对于疾病,不仅没有治愈,也几乎没有有效的缓解,所谓医学有的仅仅是心理的安慰——或者说是忽悠。

“青、链霉素”之后,医学才敢于说能够治愈疾病

年第五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强调对人类健康和寿命造成最大威胁的疾病已经从感染性疾病转变成以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也就是说,在进入21世纪之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威胁。

在进入20世纪之前的数千年历史上,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之所以长期徘徊在35岁以下,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感染性疾病几乎完全无能为力,导致大多数婴幼儿、儿童的死亡。

要知道,一个1岁婴儿的死亡,需要另外两个人分别活到35和70岁才能将平均寿命拉平到35岁。

有些人,即使闯过了婴幼儿和儿童时期传染性疾病的层层鬼门关,侥幸活到青壮年时期,也可能因为身上长一个“疖子”(毛囊炎)或者偶然的一次小的外伤而发展成皮肤脓肿,进而发生败血病而丧生——这也是古代很多人背上长一个“疮”就会一命呜呼的原因。

不要说古代,即使到了年代,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尽管自己身为外科医生,却也因为手指的一次偶然的外伤,没有有效抗菌药(当时青霉素还没有量产和进入临床使用,世界上唯一有效的抗菌药是磺胺)而发展成败血病而去世。

在年之前,全球范围内可以治愈传染或感染性疾病的唯一药物只有奎宁,也叫金鸡纳霜,也仅可以治愈疟疾。

即使是对症治疗药物,真正有效的也仅有吗啡和阿司匹林。

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治愈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要等到年代的百浪多息的出现,以及年代确定百浪多息活性成分的磺胺类抗菌药。

直到年,青霉素和链霉素几乎同时量产和进入临床使用,人类才真正拥有了治愈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从此以后,人类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可以治愈疾病。

当然,自此以后化学制药的大暴发,也产生出来越来越多的其他对因治疗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也就是说,只有现代医学才有资格说治愈疾病,有效缓解疾病症状。

尽管“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这句话的出处无从考证,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产生于年之前“没有医学的年代”。

彼时,既然没有有效药物,何来的“治愈”?连“偶尔治愈”也没有。

当然,同样没有什么“常常缓解”。

相反,最近年来,对于对人类健康和寿命造成最大威胁的传染性疾病,现代医学通常都可以轻松治愈;对于几乎所有疾病症状都可以有效缓解。

这么牛逼,现代医学为什么不能治愈癌症?

有人或者会挑衅说,既然现代医学这么牛逼,为什么不能治愈癌症?

如上所述,癌症与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都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按照WHO的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生理、环境和行为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持续缓慢进展的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是不可治愈的。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所有慢性病都不能被彻底治愈。

但是,不能被彻底治愈,不等于无所作为。

对于这些疾病一无所知,完全无所作为的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前的“传统医学”。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其主要原因是,在一定遗传基础上,由高血脂、高血压、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堵塞的结果。

尽管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针对危险因素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预防性药物来预防其发生,延缓其进展,避免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的发作,以及针对心脑血管发作性事件进行有效治疗,比如,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或放置冠状动脉支架来“治愈”急性心肌梗死。

同样的,很大部分癌症也可以进行针对性预防,以及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即使对失去治愈时机的晚期癌症也可以通过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缓解患者的痛苦。

反观年之前,彼时的“医学”又能做什么呢?

以心血管疾病第一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来说,直到年代,人们也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病理状态,反而认为是一种有益的代偿,根本不需要治疗。

比如,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因为长期严重的高血压造成心力衰竭,并最终死于恶性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脑出血。

脑出血发作时,罗斯福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收缩压达到了血压计可以测量的最大值mmHg。

罗斯福早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却不被认为是一种异常,严重高血压造成的头痛当成鼻窦炎引发,其御用医生聘请的不是为数不多的心血管病专家,而是一位耳鼻喉医生。

即使到了后期,罗斯福发生了严重心力衰竭,医生才意识到高血压的危害,却几乎根本没有降血压药物可用。

彼时,全球范围内的降压药仅有不那么有效的利尿药。

由此可见,“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从来就不是医学的真相。

医学的真相是,“没有医学的年代”,既没有治愈,也没有缓解,仅有心理忽悠;

相反,现代医学年代,医学可以实现对多数疾病的轻松治愈、很好的缓解,以及优质的安慰。

1
查看完整版本: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从来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