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工作人员正在牧区捡拾狗粪,拿回实验室做犬粪抗原检测。(资料图片)
文/南都记者吴斌发自四川甘孜
本文字,阅读完需要20分钟
四川西部的甘孜州平均海拔在米以上,蓝天白云在此似触手可摸。然而,多年来,一种难缠的寄生虫病像阴云般笼罩着这里牧民的生活。
它就是包虫病,又叫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幼虫导致的寄生虫病。在甘孜州的个别县,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包虫病患者。
人一旦感染了这种寄生虫,可能数年都没有明显症状,但发病后导致的痛苦会持续数年。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的包虫,会在肝脏等内脏当中寄生,一点一点蚕食掉人体内的器官组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将“最难的手术”带到高原
国庆长假之前的一个工作日早晨8点半,医院包虫病治疗中心肝胆一科的诊室里,来自甘孜州色达县的藏族姑娘德瓦吉正在候诊。
医院护士很早就通知了牧民,告诉他们,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甘孜州包虫病防治中心及包虫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医院坐诊。
藏区患者为医生献上哈达。(摄影:吴斌)
身材高大的德瓦吉坐在其中,今年28岁的她是一名包虫病患者。她的家乡在甘孜州色达县,距离康定市有多公里。为了这次复诊,她提前4天出门,是舅舅带着她一起出门。
德瓦吉的童年无忧无虑,她喜欢玩狗,也帮着家里放牛、挤牛奶,做酥油茶、奶渣渣,平时还会跟家人一起挖虫草赚钱。舅舅说她眼睛不好使,并不是一个挖虫草的好手。四五年前,德瓦吉感到身体不适,出现黄疸症状,感觉恶心想要呕吐,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包虫病。
来自石渠县的拥章今年25岁,也是一名包虫病患者。两年前,拥章身体内的包虫几乎“吃”掉了70%的肝脏,她不得不进行一场超高难度的手术———离体切除自体肝移植。
这是国际上在肝脏外科专业领域被认为最复杂最疑难的手术之一。手术中,外科医生要将拥章的肝脏从体内暂时移到体外,在0-4℃的冰水中,将严重被侵蚀的肝脏的包虫病病变部分切除,并将破损的肝脏管道结构用各种“材料”修复后,再植回到体内,让肝脏重新恢复运作。
王文涛的团队在全世界对这项手术最有经验。据王文涛医生了解,离体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在全世界共做了不到台,医院就做了其中的66台。年,在华西的第一台手术,11个医生一起做了18.5小时才完成。
过去,泡型包虫病到了晚期,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肝移植手术治疗,这对于牧区藏民来说遥不可及。离体切除自体肝移植使得患者不用寻找肝源,可以省下数十万元费用。术后也几乎不存在排异风险,也不用终身服用抗排异的免疫抑制剂。
拥章是在筛查中发现患病的,她家里曾有6人患有该病,4人已经死亡,拥章的妹妹就是因为病情危重失去最后的手术机会。相比之下,拥章是幸运儿。她的手术是在医院完成的。
年11月,拥章在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当王文涛打开拥章的腹腔,发现她的肝脏已经被泡型包虫吞噬得七零八落,大部分膈肌也都被吃掉了。“肝包虫在肝脏内进行不规则破坏,最喜欢吃掉重要管道”,王文涛说。
医院完成的第一例离体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做完以后全州庆贺”,王文涛回忆,医院首次完成这么高难度的手术,医院也能完成这么复杂的手术,对包虫病的防治更有信心。
对于晚期包虫病,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好的方案,医院没有手术能力和经验,患者将求医无门;到成都看病,是很多藏族人难以实现的事情,路途遥远、语言不通,很多晚期包虫病患者会选择放弃治疗。
医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位于成都的医院把专家派到了甘孜州,医院建立了专业手术团队,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包虫病远程医疗网络,随时跟进患者治疗。跨部门防控工作持续深入,“现在新的患病人口明显减少。但目前存量依然很大,已经发病的病人还在不断被发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得到适宜的治疗。”王文涛说。
技术帮扶带来基层水平提高。从年10月至今,医院包虫病服务患者数量达到例,而过去甘孜州每年只能治疗几十例包虫病患者。“如今,85%以上的包虫病人在甘孜州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甘孜包虫病患病率最高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包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地区,18个县市全是包虫病疫区,患病率达1.86%(邻近的另一处四川藏区阿坝州患病率为0.79%)。在甘孜州石渠县患病率更高达12.09%,相当于大约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患包虫病。
多少年来,肉眼难以洞察的包虫,成为牧民挥之不去的“恶魔”。
甘孜州石渠县也许是全世界包虫病感染者最集中的区域。
据外媒报道称,在全球每年新增的20万包虫病病例中,逾一半出现在中国。年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石渠县的患病率是四川省(1.08%)的11.2倍和全国(0.24%)的50.4倍。
在甘孜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包虫病在中国,中国包虫病在四川,四川包虫病在甘孜,甘孜包虫病在色达和石渠”。
年以来,甘孜打响了一场包虫病攻防战。摆在眼前的任务十分庞杂而艰巨:一方面,要破解包虫病的治疗难题,消化感染者的存量;另一面,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关口,预防寄生虫侵犯。
关于包虫病:
又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幼虫导致的寄生虫病。
在中国分布最主要的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前者的幼虫会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病例数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后者的幼虫会引起多房棘球绦虫病,又称为泡型包虫病。在包虫病当中,泡型包虫病更可怕。拥章和德瓦吉得的都是泡型包虫病。
包虫在中间宿主器官组织中产生的病灶。
四川甘孜州的情况更为特殊,泡型包虫病的占比更高。一位临床医生粗略估计,在甘孜,泡型包虫病占比可以达到30%-40%,囊型包虫病占比为50%-60%。
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病程多在1-5年,患者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常见的泡球蚴多侵犯肝脏,患者常常被误诊为肝癌或者肝硬化。如不经治疗,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因此有“寄生虫肿瘤”或“虫癌”之称。
泡型包虫病不仅治疗难,预防也难,因为泡型包虫病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野生啮齿类动物,比如鼠类和旱獭;而囊型包虫病中间宿主是家养牲畜。
狗小肠上爬满数万条包虫
“想象一下大家爱吃的肥肠”。此刻,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伟站在一个展板面前,指着一张狗小肠内壁的图片。图片中,朱红色的小肠内壁被密密麻麻的白色绒毛几乎全部覆盖,像是一块冻出冰霜的大肉。
“它可能不像是我们平时吃的小肠,更像是一块洗脸毛巾”。李伟打比方说,毛巾上的一根根白色绒毛就是包虫成虫,数量要以万甚至十万计。每一条成虫会排出-个虫卵,每个虫卵小到只有头发丝直径一半,肉眼根本看不到。
从甘孜州疾控中心的院外向康定城内眺望。(摄影:吴斌)
家犬通常因食入病畜内脏而感染,但犬类并不发病,感染了包虫的犬就像一台“病毒制造机”,永续不断地向外界“生产”寄生虫的虫卵。
虫卵从狗体内排出后,会污染牧场、水源等自然环境及羊毛等畜产品。狗在地上打滚后,犬身上下也满是包虫虫卵。牧区的大人小孩喜欢耍狗,虫卵也由此沾上人手。若没有洗手的卫生习惯,包虫也就经过这条“传播链”,和美食一同从口中进入人体内。
一位甘孜州的医生回忆,在大规模的包虫病防治行动启动之前,牧区感染包虫病的患者很多都是小孩和年轻人,因为小孩子和狗的接触很频繁。
家犬、狐狸和狼等犬科动物是包虫的终末宿主,终末宿主是寄生虫传播的最后一个关口,也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在疫区,一条被感染的狗肠道内可能大约有3万条包虫,每天排出的虫卵就有10万多个,“一年能排出多少包虫虫卵,数字很惊人”,李伟说。
这个数字也说明,在包虫病的疫区,环境中的自然感染风险很高。
甘孜州疾控中心主任李伟正在解释包虫病的传播链条。
除了和狗的亲密接触,许多人在放牧、剪毛、挤奶、皮毛加工等过程中接触虫卵后误食感染。牛羊等家畜和人一样,是包虫的中间宿主,牛羊往往因食入被污染的牧草、饲料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而被感染。
人感染包虫病的重要关口是手,洗手是人类能够自我预防的最关键手段。疾控中心的工作使命是“让老百姓知道包虫病,感受到威胁,并采取行动”;但由于肉眼看不到包虫,当地的老百姓起初根本不相信狗身上有什么包虫,健康教育十分困难。
结合锅庄舞动作设计“洗手操”
州疾控中心位于甘孜州繁华的康定城外,坐落在半山腰间。国人的景观大道国道在此穿过。
站在疾控中心的小院里,可以远眺大渡河的支流瓦斯沟,溜溜地穿城而过,上边还有一朵溜溜的云端端地照着。《康定情歌》里美景画卷真实地铺展在眼前,李伟已经习以为常。
他和同事常年奔波在牧区牧民家中,包虫病的防控工作占据了他一半的工作时间。让他兴奋的是,几年下来,对牧民的健康教育已经带来了改变。
现在去牧民家,无论大人小孩,看到疾控的人来了,都先要看看自己的手干不干净。如果手干净的话,牧民就伸出来,如果脏的话,就背过去。
“在我们疾控人眼中,这就是非常好的变化”,李伟说,这说明健康教育达到了目的。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在学校,他们设计了一套“洗手操”,把包虫病防治的知识和藏民的锅庄舞动作结合,在外人看来颇为新鲜。
位于新都桥镇的康定藏文中学的学生,每周都要在课外活动中,用跳舞做操的方式,温习包虫病防治的理念。疾控人员希望,孩子把知识带给家人。
康定藏文中学学生正在跳课间操。
藏区有藏传佛教信仰,寺庙的健康教育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四川省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统战部被视为一个关键部门。
“协调有关部门在四川藏传佛教寺庙开展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引导包虫病流行区宗教界人士支持患者接受治疗,支持政府采取犬传染源管理等措施。”这是统战部门的任务分工。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老百姓的行为”,李伟说,包虫病的防治也是习惯和生活生产方式改变的过程。野外环境当中的感染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如果不注意,无论什么药、什么治疗都不能解决问题。
和狗粪打交道最多的人
在甘孜州疾控中心的实验室里,13台温度可达零下80摄氏度以下的超低温“大冰箱”围着墙摆放,日夜不停工作,几乎占据了实验室一半空间。这些大冰箱的作用一是储藏,二是杀死狗粪当中的虫卵。
13台温度可达零下80摄氏度以下的超低温“大冰箱”围着墙摆放,日夜不停工作。
李伟和实验室20多名同事是甘孜州“和狗粪打交道最多的人”。“不比和人打交道的医生体面,但我们的作用少不了”。李伟说,“我们是看不见的战士”。
每年,疾控人员在甘孜州每一个乡镇捡狗粪,目的是通过检测狗粪中的包虫虫卵,监测每个乡镇包虫病流行程度和防控治理成效。
每一个乡镇捡份狗粪,州疾控一年的检测量是4万份。捡来狗粪后,疾控人员先用水淘洗,随后放入冰柜中冷冻,超低温杀死了活的寄生虫,但可以保留寄生虫抗原。工作人员不需要用显微镜,而是用免疫学的方法,就可以大规模检测犬粪中是否存在包虫抗原。
李伟说,如果当地的犬只驱虫工作做好了,那犬粪中的包虫虫卵就应该很少。反之,则说明当地工作没做好。“通过这种监测,我们对每一个乡镇的防控工作情况都了解,也可以对当地政府的防控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对普通人而言,杀死寄生虫其实很简单。生水煮开就能杀死,60°C-80°C水煮10分钟,也能够杀死水中的包虫。在四川高原地区,水也能够烧到80℃。
甘孜州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做实验。
除了检测狗粪,对牧区牛的监测也是疾控人员了解疫区疾病流行程度的一种方法。因为在包虫病的世界里,牛和人的地位一样,都是包虫的中间宿主。不同的是,人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善行为,加以预防,牛却没有办法接受健康教育。因而,牛的感染情况可以反映自然情况下环境中的疾病传播风险程度。“如果牲畜的感染程度重于人,那就说明健康教育等预防措施是有效的,这使得防控更加精准”。李伟说。
“最严格”的犬只管理政策
人和牛羊等牲畜吃下了虫卵,在身体内长为幼虫,就会形成身体内的病灶。在牧区,牧民此前会将牛的内脏给狗吃。狗吃进了幼虫之后,就在肠道里变为成虫,成为包虫的终末宿主和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虫卵。
而人感染了包虫,不会排出虫卵,包虫病在人和人之间不会传播。会排出虫卵的是狗,“狗是包虫病传播最危险的因素”。
由于不愿杀生,犬的数量难以控制,最关键的传染源防控变成了包虫病治理最为难的事。当地一名干部对南都记者说,在四川藏区,过去路上的狗比人多。
这种局面正在改变。甘孜州目前的犬只管理政策也许可以说是国内最严。年5月,州政府颁布《甘孜藏族自治州犬只规范管理办法》,明确在城区每户限养1只观赏犬,农村每户限养1只家犬、牧区每户限养两只家牧犬、合法寺庙每寺限养3只犬。
此外,办法还规定在州域内实施犬只强制驱虫及免疫制度。养犬人和单位要求将犬只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取得资质的动物诊疗机构,每月定期实施犬驱虫,驱完虫的犬只可以领取“驱虫证”。甘孜州18个县(市)各自确定了每月的“驱虫日”。
石渠县还在全国率先开发运用包虫病犬只管理系统和电子芯片项圈,实现犬只“身份”管理。负责犬只管理的公安部门,在路上发现了散养的犬只,会用电子芯片的识别系统查狗的“身份证”。
孕节内的包虫虫卵。
根据最新的数据,目前,甘孜州全州共登记管理家犬9.69万只。3年来,家犬驱虫达近万次。
“防治包虫病,需要久久为功”,李伟说,各部门认真履职,特别是传染源(犬只)的管理比较到位。这是甘孜州防治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这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关键是措施能否落实。”
负责给狗驱虫的部门是兽医部门———甘孜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孜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徐林告诉南都记者,动物包虫病预防的核心是“羊免疫、犬驱虫、鼠害治理”。
对包虫病,已经有羊疫苗产品,动物疫控中心对全州的羊类实施强制免疫,牛包虫病疫苗也已经在做田间试验,有望在未来上市,但犬类还没有疫苗。
兽医部门正在教牧民对犬粪做无害化处理,这可以切断狗粪中的虫卵污染牧场环境。
杀死水中的包虫并不困难。生水煮开就能杀死,60°C-80°C水煮10分钟,也能够杀死水中的包虫。在四川高原地区,水也能够烧到80℃。
“控增量、减存量、防复发”。四川省卫计委一位负责包虫病防控的官员对南都记者这样总结包虫病防控总体思路。实际上,任何传染病的防控都是如此。“解决传染病不能都靠医生,治疗的成本和代价太大了。”
手术后,拥章和德瓦吉都渐渐恢复健康。这次来复诊,他们给王文涛医生以及其他华西的专家递上了白色的哈达。拥章在诊疗后跟王文涛求合影,希望带回去给朋友看。德瓦吉告诉南都记者,她之后要去寺院,给王医生念长寿经祈福,希望其他患者也能获得重生。
康定藏文中学一角挂着一面横幅:全面小康路上不要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