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芳华岁月湘女豪情我的青春在边疆
TUhjnbcbe - 2024/3/12 16:11:00

导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千湘女上天山,记载着的是一代人的国家忠诚,体现人民大众对共产*的信仰执着。经过半个多世纪,湘女精神历久弥新。年8月,湖南省*协曾主办“芙蓉花开天山下——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活动”活动。新时代我们吟诵湘女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奉献精神,讴歌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融合。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协成立70周年,由湖南省*协办公厅、省*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办,文史博览杂志社承办,精心策划推出“芳华,岁月——致敬湘女、致敬湘女精神”再回访系列报道。

从鱼米之乡的三湘大地,到茫茫戈壁的西域边陲。

从半个多世纪前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到如今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那么远,又这么近。无论是近代收复*,还是现代国内革命战争,抑或是高歌猛进的建设年代,在*这片美丽、富饶的热土上,在心怀国家使命,履行屯垦戍边职责的建设大*中,从来都不缺乏吃得苦、霸得蛮、敢为人先的湘人形象。

岁月不居,道不尽青春离别。69年前,八千湘女怀揣着支援边疆建设的豪情梦想,放歌青春,参*进疆,她们扎根兵团,用一生书写忠诚,成为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上扎根边疆荒原的第一代“戈壁母亲”。

时节如流,剪不断湘疆深情。在全国对口援疆战略的推动下,一批批湖湘援疆干部告别家乡和亲人,在天山脚下的广袤大地上建功立业,续写着湖南与*的绵延深情,传承着八千湘女身上的家国情怀。

01

豪情万丈,追梦青春

如果说湘女入疆唱响了永远的青春之歌,那么参*入伍便是这首歌曲的激昂之序。

半个多世纪前,一则征兵消息,引发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年9月,*和平解放。同年10月,王震率领解放*第一兵团进疆,揭开了*大规模屯垦的序幕。

为了维护边疆团结稳定,“屯垦戍边”在我国古已有之。历史上,*自汉代以来就出现了“屯垦戍边”的治理模式,唐代在*共开垦田地约50万亩,屯垦人数达5万余人,一度开创了*屯垦事业最繁荣的局面。但各朝的屯垦,最终无法摆脱“一代而终”的结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屯兵戍卒不能扎根边疆,他们的家人往往都在内地,随着年岁的增长,人心思归。

为此,要实现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理想,王震认为首先要当好“红娘”。他曾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王震向*中央反映了部队官兵婚姻难的严峻问题。不久,中央做出决定,允许**区从内地招收未婚女青年参*,支援*建设,解决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

就这样,年秋,**区招聘女兵的广告在湖南长沙掀起了层层波澜。到*去,到祖国的边疆去,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当教师、当医生……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湘江大地沸腾了。报名的女青年从城市、从乡村、从遥远的大山深处赶到报名点,她们的共同愿望是成为一名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战士。激昂的青春序曲由此在三湘大地上奏响。

“远离家乡,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

“你还小,能不能过两年再离家?”

……

父母的离愁别绪,牵扯着她们远行的脚步。但青春的激昂序曲已经奏响,泪别至亲,一个个青年女性心怀着建设边疆的大爱,纷纷报名参*。其中有中学学生,有大学生,也有国民*将*的女儿,有的徒步走到长沙,有的瞒着父母家人,身高不够的就把鞋跟垫高了,体重不够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年龄不够的谎报年龄……

据目前在长沙养老的湘女汤静芳老人回忆,当得知*兵团来湖南招兵的消息后,还不满14岁的她再也无心在当时的衡山解放*46医院工作,她拉着姐姐一起赶往长沙报名点报名。让汤静芳发愁的是,自己身高只有一米四,个头矮小,过不了关,怎么办?聪明机灵的她便在套鞋里垫上几层厚厚的棉布,一双隐形的“增高鞋垫”就这样完成了。最终,汤静芳和姐姐汤碧芳都如愿参*。

据统计,年,**区招聘团共招收湘女人。年冬,这些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年,又有多湘女进疆。“八千湘女上天山”由此扬名。

据**区档案馆的资料统计,在进疆的多名湘女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这样一群花样年华的女孩,怀着青春的梦想,踏上了西行之路。

02

*垦母亲,湖湘精神耀天山

当年的*还没通火车,招聘的湖南女兵们到西安后改乘汽车继续西行。行驶的车队在浩瀚的戈壁上犹如一条舞动的长龙,扬起阵阵沙尘。湘女们通往*的旅途充满艰辛,难以下咽的大饼、拥挤异常的车厢、一望无边的戈壁,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翻车和土匪。姑娘们将长长的秀发剪去,将短发一丝不苟地塞进*帽。

“那时候一天中最盼望的就是能够到站,只要入夜了看见有灯光的地方,可能就是到站了。”曾担任过*建设兵团女拖拉机手的湘女马绍蓉回忆道,看见灯光的湘女们唱啊、跳啊,无限欣喜,有的甚至激动地把披在身上的毛衣都甩上了天,被戈壁夜晚的风沙掠去,“那是个哭也容易,笑也容易的年纪。”马绍蓉说道。

可当车队终于在戈壁滩上停下了,带队的干部大声说:“到了,同志们下车吧!”坐在车上的湘女,伸头向车外一看,茫茫戈壁连一个人影都没有,肯定又是骗人的,她们谁也没动。

这时,只听到带队的干部一声高吼:“湖南的女兵到了!大家快出来欢迎呀!”

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钻出来了数百号人,一个个冲她们鼓掌欢笑。原来,人都从地下面钻出来的。后来,湘女们才知道这就是地窝子。

湘女来疆后,少数分配在乌鲁木齐俄文学校、七一纺织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医院、财校、卫校、商店等*区直属单位,多大数分配到石河子、奎屯、哈密等条件艰苦的部队。

马绍蓉是农十团屯垦史上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年,部队要在伊犁开荒生产,马绍蓉被选派到八一农学院学习农机专业。年春天,马绍蓉回部队实习。当时上级要求每个台班每天开荒亩,3个湘女昼夜两班倒,一个台班工作15小时以上。马绍蓉最怕晚上犁地,因为总有狼两眼闪着绿光尾随她。由于开荒地上沟壑多,野草多,根须多,拖拉机作业十分困难。坐在驾驶室里的马绍蓉被颠得左摇右晃,不是头碰到驾驶室顶上,就是胳臂撞在窗板上,碰伤撞伤不断。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干下去。下班后胡乱吃几口饭,倒头就睡,直睡到该换班时有人来叫醒她。

除了开荒种地,女兵们还要参与修建水库、营房、刻蜡版文印等工作。20世纪50年代的*还没有打印机和复印机,要做好文印工作,首先要学会刻蜡版和使用油印机。“几百份文件要先在蜡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出来,然后在油印机上用滚子一版一版地推出来。”曾经负责北疆伊宁农四师十团司令部作战股全团职工信件收发工作的张燕*回忆道,为了赶印工作简报,张燕*和伙伴们经常要刻上一整晚。“握钢针笔的手指都是扁的,凹进去了,从手到肩膀都是硬的,根本不能动。”

在垦荒造田的同时,女兵们和部队官兵在朝夕相处中也滋生着爱情,组建了家庭。这些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年龄可不小了,早该成家啦!如今这一批批妙龄湘女,文化素质高,待人和善,且歌声嘹亮,很快就给荒漠里的“男儿国”带来了歌声和欢乐,她们便成了10万将士竞相追逐的对象。

但那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10年*龄或8年*龄的人才准找对象,一般要履行组织牵线、领导谈话、双方谈心、服从决定的程序。通常是连、营以上的干部才有和女兵们一起开会、谈心的资格。

大多数女兵就这样“服从组织介绍,个人同意”了,也有一些胆大的女兵要么通过同事帮忙,要么经老乡安排,寻找着自由的爱情。

一份史料这样评价:这批女兵当时来疆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拓荒创业,还在茫茫的大漠戈壁里组成了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第一批家庭,并在这里生儿育女,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忍,成为维护*稳定的生力*。可以说,“八千湘女”从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男性作为湖湘精神的绝对权威,“湘女精神”是“湖湘精神”的*移栽。

03

湘疆深情,湘女精神代代传

湘女在边疆大漠上还承担了先进文明传播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前的*,医药奇缺,据说一只20万单位的青霉素,当时在阿勒泰草原需要一匹好马才能换得。医疗条件恶劣导致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蔓延,为此,大批湘籍女兵成了第一代医务人员。

医院担任护理工作的湘女刘布诚,医院带去了专业的护理知识,也手把手带出了一批专业的湘女医护人员。医院新调来的女兵大多没有受到专门的护理教育,作为医护领域的前辈,她从叠床开始,到如何处理医生的医嘱,如何管理病房的设备,护士如何交接班等等,医院基本的医护规章制度就是这样被慢慢建立起来的,刘布诚也成为不少湘女医护人员的“老师”。

入疆伊始,*石河子没有学校,湘籍女兵在随后几年中成了石河子市和其他很多地区的第一批教师,其中一个叫李曼云的女兵,年入疆后终生从事中小学生教育工作,她用土块垒起课桌椅,制造各种教具,把她的知识教授给一批批垦区出生的孩子。

湘女的无私奉献,还体现出一种绵延不绝的湘疆深情。医院担任护理工作的汤静芳,不舍昼夜地照顾着肝癌晚期的维吾尔族老乡,“他来的时候全身已经水肿了,身上长满了虱子。”汤静芳说,除了常规的治疗外,每天喂水、喂药、翻身、倒尿、倒屎等这些特殊护理工作一样都不能少。汤静芳清楚的记得,维吾尔族老乡在临终的那天晚上,拉着她的手,流着泪说:“从来没人这么细心地照顾我,你们是从天而降的大救星啊!”因为这句话,汤静芳趴在床前哭了许久。

而同是护理医务人员的刘布诚,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她的两个孩子几乎都是维吾尔族保姆带大的,维吾尔族保姆疼爱孩子,将孩子整天背在背上。直到今天,刘布诚的孩子们还时常想念自己的维吾尔族保姆。不久前,小儿子竟然找到了维族保姆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芳华岁月湘女豪情我的青春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