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医生们的心痛时刻只能把老人往上面医 [复制链接]

1#

丁香医生

「这病*就像一阵风,风一来,人全都倒了。」广东省梅州岗背村基层卫生院医师钟新说。

我们跟四位乡村医生聊了聊。年纪最大是62岁的王村医,守护麻雀崖40余年,不会普通话。北头村申红玲是唯一的女村医,负责照看名村民。

他们是中国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微小、敏感且重要。这里不存在奇迹,有的是残酷、复杂、长期不被看见的现实:没有呼吸机、没有制氧机、没有血氧仪,没有布洛芬。

截止年1月1日,麻雀崖已有百分之八十村民感染新冠,王村医还没缓过来。他记得最开始的恐惧时刻:「没有药,只能把病人往外推」。心痛时刻还在持续发生:把那些患基础病人的老人「推出去」,「医院」。

老人们在风中摇摇欲坠。乡村医生们清楚农村医疗资源的有限、自身医疗水平的有限。当病人连续高烧不退或者呼吸困难,只能劝病人去县城。

「乡村医疗资源的确没有发生挤兑,因为这里不存在重症救助资源。」湖南邵东市乡村医生赵四说。

没有药,无法面对病人

「没有药,病人你就接不了」。12月中旬,湖南邵东市乡村医生赵四干坐在诊所里,来了位病人说自己发热了。他一看,柜子里一盒药都没有了,跟病人说,你忍一忍。

又来了位十六七岁的男孩,哭着说自己受不了了,一身太痛,髋关节疼得不行。赵四只能给他打肌注针,药水是退烧止疼的氨基比林。

12月11号,基层医生统一收到了一则通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一则通知,12月底之前,乡镇卫生院要开设24小时的发热门诊。

这意味着严控三年的新冠病*「放开了」。收到通知时,赵四数了数存货:布洛芬缓释胶囊只有5盒、感康4盒、快克3盒,都拆零了卖。他从另一个乡村医生处分来片布洛芬,一位发热病人最多发6片,不超过38.5的高烧就不给了。

网上抢不到药了,医药公司的答复是没有。他在长沙一家医药平台搞点货,结果医药公司打包的人也被感染了,没人发货。他抢了三四单,直到半个月后才到了一单。

在层峦叠嶂的山西平顺县北头村,申红玲没有布洛芬、感冒胶囊,「进了0多片对乙酰氨基酚,两三天全卖完了。」

「我想问,老百姓没有药,为什么我们医生也没有?我们医生无法面对老百姓。无法面对病人。」王村医说起来就要掉眼泪。

他所在的四川省蓬溪县麻雀崖地处深山,搜索网站几乎没有任何相关信息。当他没有药,就只能把病人往外推。他自己感染后也没有吃药,发着烧忙到深夜十二点。

他看到的现实两极化:年轻人觉得是个「小感冒」,四处乱跑;另一面,患基础疾病的老人们则非常恐惧。他看到小年轻就说,别乱跑,戴口罩。

放开前,医院,「四类药品」包括退烧药、止咳药、抗生素和抗病*类药物均被禁售,医生们没有储备药物。

赵四没有进过安乃近,「副作用比较大,造成白细胞减少。」没有退烧药,他采用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后半程咳嗽的人多,最缺氨溴索。乡村医生之间借来借去,「谁的病人着急谁先用」。王村医只能用中药替代,「解决了很多困难,实在没有就熬姜汤。」

药物价格蹭蹭涨价——「一日三价」。广东省基层卫生院全科医师钟新是编制内的基层医生,他爱用维C银翘片,价格实惠、成分丰富。但现在「连维C银翘片都从一块钱升到八块钱」。各类清热解*、止咳化痰的药价格都翻倍了。

他反应机灵。他去医药公司进货时,发现对方都在调货去「广深」,赶紧提醒单位囤足货源,可别到时候「有医生没药医」,「连广深地区都已经来兴宁这样的小县城抢盐水。」

有人则离消息源更远。王村医最痛恨囤积药物的人,「感冒药都涨了三倍了,有钱都买不到。老人买不到很怕。我希望国家严查。」平顺的太行山间,五六十岁的村民们会采野生的连翘、柴胡,「熬一下水就可以」。也有人会「喝点葱姜水,发发汗」。

新冠病*在农村没有名字。没人会问申红玲自己是不是新冠。连「阳了」都不说,只说自己发烧了。

到底是不是新冠,他们也不关心。「没听说过奥密克戎,也理解不了。」申红玲也不提,她只强调这是感染,是传染病,病人们需要自己隔离。

前几天钟新轻微咳嗽,「我连自己都不测,就照常上班」。「农村没人知道什么抗原,也不知道怎么用。」还要花钱——听说县城能买,但要六块钱一个。

他强调务实:一点必要性都没有。大家都感染了,你还在乎啥?测了又有什么用?

医生们凭经验判断。看病症,发烧咳嗽的基本上就是了。再是流行病史,只要一人感染全家感染,估计就是阳了。老人去世后家人都躺倒了,那也是阳了。

赵四继续等待布洛芬。至于价格近三千的美国进口药Paxlovid,不可能进得到,老百姓也消费不起。「这种药,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些人用的。」国产阿兹夫定片他找不到,「医院都没有」。有亲戚从省城搞到了,但人已经住进ICU,药也用不上了,尚未脱离危险。

太行山的申红玲从没听说过Paxlovid。王村医还在四处求感冒药,跟医药公司「说很多好话」,对方都没答复。他拜托朋友去重庆搞药,还没成功。

1月2日,赵四诊所里仅剩一些抗生素,没有感冒药

图片来源:赵四

尽量不打吊水,对症下药

网上广传着一些关于村民们打吊水的图片。这四位乡村医生们说,乡亲们喜欢吊水,但自己尽量不用。

「大家都习惯了,病了就是吊水」。赵四医院受过训练,「没有输液使用指征的话不会输液。」

乡亲们着急,他反复跟讲道理:这个病病程是比较长,没有基础疾病的人还是吃点口服药。多观察多喝水。

「我还是量力而行吧。」赵四的口吻谨慎,大专毕业的他今年40岁,属于年轻的乡村医生,平时会在平台学习医疗知识。

正因为乡村医疗资源有限,自身医疗水平能力有限,「一旦用药出了问题,耽误病人病情」。一定确定有合并细菌感染才抗用生素。也不用激素,「激素容易掩盖病情,尤其是老年人。」

村医们会尽量推荐患基医院。如果病人气喘明显,发热超过一周或反复发烧的,也会推荐。

疼痛难忍想吊水的病人不少,申红玲一次都没给。一是上门给村民打吊针容易加速感染。二她手里没什么抗生素,「拿抗生素都得审批」。王村医也没有激素没有抗生素,「打不了」。

一个好消息是,钟新看到靠打肌肉针、口服药物就能缓解多数人的新冠症状。「这病*还是比原始的弱了很多。」

「关键要对症治疗。」他说,自己和同事们用药都是依据综合情况来定,除了症状,还要看基础病看对方体质。遇到合并过敏、合并哮喘的,适当加一点激素。遇到合并细菌感染的用头孢类或阿莫西林,这类病人比例低。如果病人有合并疱疹、口腔炎,就用维生素B、维生素E补充。

至于抗生素,他和同事们会依据病人的基础病情况、*痰情况,炎症倾向谨慎使用。「有时虽然白细胞数验得不高,少量激素做预防也是有明显效果。」

乡亲们评判药物的标准是见效快。钟新称布洛芬一片也没用过,「有些症状严重的,吃这个不能很快看到效果。」卫生所卖最多的是藿香正气软胶囊、维C银翘、牛*清心丸、板蓝根片、安乃近片。严重高烧的打柴胡针、氨基比林针、板蓝根针……

村医们习惯「结合个人体质用药」:打寒战、特别怕冷的话用感冒清热颗粒,刀嗓子用风热性感冒药,像清开灵、复方鱼腥草片。

岗背村常住人口1万人,只有一台心电监护仪

图片来源:钟新

如果是胸闷,精神状态很差的病人(最多占比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钟新会打吊针。他观察,乡下一些私人诊所里的赤脚医生开吊针多,激素用得普遍,用药乱,「地塞米松用得比较广泛」。但他个人用得很少,最近一个月不超过20只。

他是最不焦虑的那位医生,工作虽忙但有条不紊:「本地村民们都会看抖音更新知识,三年了,基本都不怕了」。当他说起手里迄今医院的病人,透出了成就感。同时强调自己就是个基层医生,「不是专家,说的话并不权威」。

没有挤兑,只能往县城送

医生们在忧心患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这病*对他们来说简直残酷」。

申红玲手里记录了村里老人的基础病情况。高龄老人不多,超过80岁的老人6个,90岁以上的2个。

她在巴掌大、快脱线的白色本子上写:「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个病,其中三个没好」,还有每个人的症状和用药情况,有人便秘有人咳嗽。不曾写下过「新冠感染」。

北头村老人们的病情记录

图片来源:申医生

当地两个高龄癌症患者刚走,分别患食道癌和肝癌。11月份,医院回家后一直由申红玲负责照看。两位老人都发烧了,没几天就走了。医院。「都得了这么重的病了,家人不会想送去抢救了。」

葬礼都冷冷清清,家属扛着高烧疼痛把葬礼办完后,全家都躺着起不来了。

长期以来,令她焦虑的是医疗设备缺乏问题:大部分人家里连血压计都没有,她也没有血氧仪。村子有一台制氧机,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联合公益组织送的。当肝癌患者呼吸困难,她把那台制氧机扛到对方家里,老人「多活了一天」。

「老人们在乡村硬扛,完全没有希望。」赵四说,村里没有呼吸机、没有制氧机,连指夹血氧仪都没见过,「连镇卫生院都没有呼吸机。」

他所在的村子65岁以上的多人,80岁的十几个。每天都能听到因为新冠去世的事:昨天一位80岁左右的老人,回来两个小时就去世了。今天一对夫妻才70来岁,先后隔了几天一起走了;

一到冬天,各个村落都听得到吹喇叭的,「哒哒哒哒」。今年喇叭声更密集了。

总有人沉默接纳命运。钟新说,大家都清楚老人就是很难,不可能每次不舒服都去住院,要钱还要人工。「现实世界里没这么多孝子,老人就在家硬挨。连村医都不一定看。」

整个12月份,卫生所一共写了18份死亡推断书,比11月多出几个。这些死亡推断书上写着「肺部感染、癌症、脑梗、心衰……」「这些病情跟新冠之间的关联不好说清。」

对于农村人容易认命这个说法,赵四不太认同。他看到的是大家经济越来越好,医保多少为大家减轻压力,观念不一样了,「都要尽力而为」。

医院实在太挤了,「没资源,没得用」。

乡村医生没办法处理肺部感染。他接了一些感染严重的病人,想帮他们转到县城去,但到处没有床位。

医疗资源挤兑已在邵东爆发。有太多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需要住院。赵四的舅舅今年60岁,患糖尿病,感染后连续发热,呼吸困难。赵四打医院急诊科,对方说都已经满了。他很生气地说,我家人还年轻,只能等死吗?

赵四舅舅最后住进了邵东医院,肺炎严重,气管插了管,昨天下了病危通知单。CT也很难约了。因为痰里带血,医院做了CT,有位呼吸困难的同村老人,去得晚一点就没做成。医院的保安说,上午九点已全部排满。

他听说邵东市有个养老机构被改造成临时院区,专收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两天就住满了,多个床位一下没了。农村很多老人都住不进去。

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教会他一个理:「资源越是有限,不公平越是常见。」

「神经末梢」在发痛,同时在坚守

自3年非典期间开始,申红玲负责给平顺北头村里位村民看病。

全村人都有她的电话。近日因为卫生所取暖条件不好,太冷了。她担心病人上门身体更不行,骑着一辆白色的小电动,一天跑个十几二十家,从早上八点半跑到天黑。

这些年她能做的不多,村医缺乏医疗设备,有时工作是劝人去县城。让她有成就感的工作是劝一位60岁医院做检查,发现对方有急性心梗。

山多村民住得散,北头村暂时感染了五分之一。但她担心春节时高峰会来。首先不关机,「不能让他们打不通电话」。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