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疗效,但仍有大概15–4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HCC)。对于免疫耐受期(IT)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IC)的患者,往往考虑到疾病进展风险较小、年轻患者可预期的长期治疗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指南暂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推荐,但这部分患者远期也会发生疾病进展。近日,有日本研究团队在PLOSON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阐述了不同阶段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进展情况及其发展为肝癌的长期风险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4个月,IT+轻度活动(MA)阶段的患者有超过50%进展为活动性慢乙肝(CH)患者,IT+MA和IC阶段的患者仍有进展为肝癌的风险。
2.HBeAg血清学转换作为仅次于HBsAg清除的满意的治疗终点,标志着实现部分免疫控制和长期病毒学抑制。HBVRNA是HBV复制的中间体,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最近的研究表明,血清中检测到的HBVRNA主要是包裹的前基因组RNA,具有许多潜在的临床意义,比如预测治疗应答和指导停药。准种(QS)分析也表明,血清HBVRNA与肝内HBVRNA具有遗传同质性。然而,在核苷类药物(NA)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抗病毒治疗下,HBVRNA下降的动力学和HBVRNAQS的进化模式尚不清楚。近日,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张欣欣教授团队和龚启明教授团队联合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恩替卡韦(ETV)和PEGIFNα治疗下的HBVRNA下降的动力学和HBVRNAQS的进化模式不同,血清HBVRNA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慢乙肝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一种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